传感技术为智能农业做出贡献的可能性(通过品种培育防治盐害篇)——开发耐盐害水稻以应对气候变化
东北大学与农研机构开发出耐盐害水稻。为了分析这种水稻的耐盐害性要素,东北大学和村田制作所于2022年6月到2023年3月在联合开展一项使用土壤传感器进行的“分析地表根系水稻耐盐害性要素的实证实验”。传感技术是如何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做出贡献的呢?关于具备耐盐害性的水稻的概况以及传感技术的活用,我们听取了从事研究工作的东北大学技术专业人员半泽荣子女士的见解。
搜索到 7 篇文章。 1 - 7 篇 / 7 篇
东北大学与农研机构开发出耐盐害水稻。为了分析这种水稻的耐盐害性要素,东北大学和村田制作所于2022年6月到2023年3月在联合开展一项使用土壤传感器进行的“分析地表根系水稻耐盐害性要素的实证实验”。传感技术是如何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做出贡献的呢?关于具备耐盐害性的水稻的概况以及传感技术的活用,我们听取了从事研究工作的东北大学技术专业人员半泽荣子女士的见解。
农业的理想之一就是“文化发展、环境、经济、生物和地区能平衡保持可持续性”。村田制作所现已开始批量生产能为实现这一理想做出贡献的高性能土壤传感器。
2011年日本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使大规模的农田因海啸受到损害。由于担忧农作物会因海水入侵遭受盐害,所以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对受灾农田广泛实施了除盐作业。并且还以除盐后的农田为对象,开展了活用土壤传感器进行盐分浓度观测的实证试验。传感技术能为农业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原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的菅野均志副教授,向他了解了一下有关除盐作业的概要以及传感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活用。
第一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是指生产者(第一产业)从事加工(第二产业)和流通/销售(第三产业),以谋求多元化经营。目的是抑制产品批发环节引起的价格变动,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生产者收入,同时振兴地区。
支撑“○○科技”进化的电子技术
本期将解说农业科技的利用,即如何通过充分利用IoT、AI、机器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解决农业中面临的问题,并创造出具备全新价值的农业商机。农业方面的成果历来受到经验和技能的支配,而通过这一技术活动,将转化为基于实际数据的合理化产业。
近年来,利用ICT和IIoT的“智慧农业”动向已步入正轨。作为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的“救世主”,人们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智能农业的关键词是机器人、AI、IoT、ICT等先进技术的灵活应用。在农业中引进自动驾驶拖拉机、自动飞行无人机、谷物联合收割机、收割机器人、无人机等,以此来解决课题,实现省力化和省人化的同时确保熟练人员的作业能力。目标是提高收获量和质量、降低成本和收入有所增加的新农业。